看见与懂得是关系中最核心的部分,其中“看见”这个词让我想起《阿凡达》里的主题曲《I SEE YOU》,一开始不明白为何用这句歌词,看了几遍后,尤其当男女主角深情相对时,我明白了所谓看见就是全然地感知并深深地接纳的意思,它是心与心的彼此照见!正所谓:眼相见,心相连。
主题曲的另一句更好地诠释了‘‘看见’’,歌词是:I see me through your eyes 透过你的眼睛,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。是的,是我看到了自己!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,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,难怪古希腊的哲人们说人的使命就是认识自己!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,或多或少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,将别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的标准,尽管时过境迁,在成年后远离父母,但早已将那扭曲的镜子深深植入在脑海中,并时刻拿来观照自己,哪怕自己再优秀,骨子里都有种深深的自卑,因此会不断寻求外在的东西来填补这无底的黑洞,但如果幸运的像海伦•凯勒碰到莎莉文(注1),又或者能遇见蒙台梭利(注2)这样的老师,再或者邂逅一位有无条件爱的人时,那道爱的光就轻松划破黑暗,让人照见自身的完整与完美:哇啊……原来我是如此的精彩!我的存在就是这世间的一个奇迹!由此心里会升起那份久违的尊贵与自足,而这份自我的确认能带领自己不断地提升!在未知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!
‘‘看见’’这个词,还让我想起武志红的一篇文章,里面写到:人性很复杂,但它的基本逻辑很简单——
1、作为一个能量体,人需要向外界伸展自己。就犹如一个章鱼,不断伸展自己能量的触角。能量伸展有各种各样的,如爱、欲望、表达、创作等。
2、这一个具体的伸展,如被看见,就相当于是,这个能量触角被其他能量体接住,链接由此建立,而这股能量得到祝福。它本来是中性的、灰色的,但被祝福后,就变成了亮色的、生的能量,即正能量,就可以人性化地去表达。
3、这一个具体的伸展,不被看见,就相当于是,这个能量触角没有被其他能量体接住,那诅咒就会发生,它会从中性的、灰色的,变成黑色的能量,也即负能量、攻击性,不过我喜欢把它称为黑色的生命力,然后会以破坏性的方式去表达。
4、黑色的生命力,或攻击性,它如果向外表达,就变成了对其他人的一个攻击,如怨恨、愤怒、鄙视、讽刺等;
5、黑色的生命力,如果不向外表达,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,如羞耻、内疚、自嘲等。如总是向内攻击自己,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。
6、黑色的生命力,如再次被看见,那么它又会转化成亮色的生命力。
这在我参加、体验过的家庭系统排列、脉轮呼吸、催眠等心理疗愈的工作坊中,能看到实例的印证。当那份被压抑的能量被真正看见、或能自由地表达时,胸中块垒就此消融,犹如奔腾咆哮的洪流因疏导而润泽万物,宇宙重新归于宁静与和谐。
感恩生命里的那道光!I see me through your eyes 透过你的双眸,我看到真实的自己;同时我也看到了你!I see you.
(注1)海伦·凯勒,著名的盲聋美国女作家、教育家。她虽然残疾,但依然完成了14本著作,其中最著名的是《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》。莎莉文,海伦•凯勒的老师,她用爱和不懈的精神鼓励带给了海伦·凯勒光明和自由,并和她一起创造了一个关于自强不息的奇迹。
(注2)蒙特梭利,意大利幼儿教育家,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。她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,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强烈学习与吸收能力,这使得幼儿从出生起便开始对环境保持着不断的探索。在这种发自内心的内在驱动力影响下,儿童不断的探索环境,随着他运用自己身体的熟练度不断增加,其探索环境的范围也会日益增大。在探索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,将会被吸收并成为日后进行更高阶智能学习活动的基础;探索中所获得的喜悦与成就感,则会正向循环的支持儿童下一次的探索,并形成自信、积极、独立、主动的正向性格特质。